聚焦農業
- 借力科技創新 智慧農業加速前行發表日期:2020-11-04 來源: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:6822次技術員只需要拿出手機,就可以下達指令,安排裝有采收機具的無人收獲機,通過采收臂將甘藍切割、收獲、處理、收集、轉運到同步貨車上,實現無人化采收作業。
智能化農業機械令蔬菜收獲充滿科技感。這一幕發生在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(小湯山)露地甘藍人機智能協作高效采收作業觀摩活動現場。
蔬菜規模化生產的智能化、無人化,只是我國農業邁向機械化、智慧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。“科技創新助推農業實現現代化,未來的農場將會是無人農場。”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華瑞認為,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未來趨勢之一。
蔬菜規模化生產用上5G、北斗
“通過5G技術,借助北斗導航定位,無人駕駛收獲機40分鐘可完成1畝甘藍收獲,每天可以收獲10-15畝,相較人工采收作業人均1畝/天,更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,降低了勞動強度,減少人工成本。”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大數據職能部工程師崔友林說道。
這塊露地甘藍無人試驗地塊南北長115米,東西長103.7米,共計17.7畝。與傳統蔬菜種植方式相比,露地甘藍無人試驗地塊采用了蔬菜規劃化生產人機智能協作技術,構建了以衛星、雷達、無人機、傳感器等為載體的天空地立體化監測傳感網絡,打造了人機智能協作智慧大腦。在這里,從甘藍的深松、旋耕,到起壟、移栽、水肥施用、植保、采收等環節全部實現了智能化無人化。
吳華瑞表示,蔬菜規劃化生產人機智能協作技術已入選“2020年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”。通過該技術,能夠減少人工投入成本55%,平均減少水、肥、藥施用量25.4%、31.2%、70.5%,露地蔬菜畝均節本增效112元,設施蔬菜畝均節本增效220元,提質增效效果顯著。
未來國內蔬菜種植機械化、無人化已勢在必行。“傳統農業人工成本占生產成本的70%以上,其中移栽和收獲用工量最大。與傳統作業相比,無人作業減少人工投入成本90%以上,平均提升生產效率10倍以上;每畝節約成本450元以上,其中移栽環節約295元、植保環節約9元、收獲環節約146元。”吳華瑞說道。
未來農場將是無人農場
無人化農場已成為全球智慧農業發展的前沿領域。在未來農場里,通過新技術的運用,農業生產的耕作、播種、管理、收獲等環節將會變得更加智能、高效、透明。
根據國際研究預測,到2025年,全球智慧農業快速發展,規模接近700億美元,包括智能農機裝備、智能傳感器系統、智能農業管理軟件、智能無人機、智能機器人等。目前,我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萬臺,作業面積超過3億畝次,均為世界第一。
吳華瑞表示,無人作業解決了傳統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。比如小時工難找、農忙時用工極度困難;機手壓力大,長時間作業效率低事故率高;人工作業質量參差不齊,種植標準化程度底,對后續作業環節影響比較大;不規范的起壟、移栽等會影響田間管理、采收。
智慧農業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。吳華瑞表示,經過專門測算,在移栽環節,人工移栽1人1天移栽1畝,人機智能協作移栽1人1小時1畝,人機智能協作是人工移栽效率的8倍。收獲環節,人工采收1人1天收獲1畝,無人采收1人40分鐘收獲1畝,無人采收效率是人工采收的12倍。
科技創新可以更好地解決“誰來種地”“怎么種地”的問題。今年10月,在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,來自17家國內外企業的44臺/件無人化農業機械,在大豆、玉米、水稻地塊分別進行了耕整地、播種、插秧、收割等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無人化作業現場演示。無人農場助推農業現代化,未來可期。
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閆成表示,2018年以農業農村部每年遴選發布10大綠色增產、節本增效、生態環保、質量安全的引領性技術,組建產學研一體化聯合體,加強技術集成熟化與組裝配套,開展技術示范觀摩與交流研討,引領帶動農業產業升級換代。
“下一步將繼續打造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,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載體作用,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的先行區等,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科技支撐。”閆成說道。(孟哲)文章來源:人民網